检查,急吼吼!报告,慢吞吞!老人免费体检,好事为啥难叫好?

65岁以上老人

建立健康档案

每年免费体检一次


没想到

好好的惠民工程

却引来

一连串的难叫好


老人们吐槽

项目检查

赶时间

现场咨询

没时间

体检报告

拖时间


老人们都盼

好事情

更要做做好



查着查着

一堆不满意


8月28日,金桂苑小区的71位老人在居委会组织下,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一年一度的免费体检。尽管7时30分才开始,但6时不到,已有老人等在了中心门口,在他们看来这是事关健康的惠民工程,是件“天大的好事情”。



金桂苑居委会发出的免费体检通知


但没想到,查着查着,“满心的欢喜”却成了“一肚子的不满意”。

心电图检查“飞快”,每个人只有20秒。心率是按分钟算,还是按秒算?我问了,但没人解释。


2014年就诊断出心血管堵塞达50%的老张,已是第四年参加社区免费体检,两个月前还去中山医院做过CT,本想借助此次体检能了解更多身体状况。对于这次的免费体检,他感觉就是“赶进度”


■ B超检查,不用侧身换姿势,三五下就结束;


■ 问医生脂肪肝是否严重,没有回应;


■ 视力检查,护士只管记录,查询结果,一问三不知。

B超检查

检查视力


相对于整个体检流程的“快快快”,体检报告却是“漫漫漫”,竟要等上2个月


还有住在其他小区的老人反映:

免费体检时告诉医生,2年前肠道曾有息肉被切除,报告上就被标注阳性,结果去医院进一步肠镜检查,发现“误诊”,实为阴性


忙晕忙晕

该说的没说


帮忙君就老人们反映的问题,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情况,工作人员告知:

心电图检查,医生会询问老人是否有心脏疾病史等,仪器检查20秒内无早搏等异常,正常情况下确实不需要1分钟。如有异常,负责远程图像诊断的仁济医院医生会通知体检医生延长检查时间。在现场可能因为体检医生比较忙,没有向老人说明情况,造成了不必要的误会。


而针对免费体检被指“赶进度”的情况,工作人员很是无奈。

今年街道有超过4000位老人免费体检,社区医院只有一台B超设备,连人都是“借用”的,每天上午3小时安排80人已是极限,忙不过来是“常态”。


对于“体检医生在现场为何不能给老人更多咨询解答”的问题,工作人员表示:

这确实是专业要求,体检医生只做项目检查,对于老人提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的问询,还须老人拿着体检报告找医生专业解读,比如脂肪肝不能仅凭B超检查,还要根据血常规血脂指标进一步判断。


对此,有业内人士提出建议:

体检结论确实需要相关情况的汇总,但对于老人现场的提问,不妨增加社区医师的“话术”培训,比如针对脂肪肝可回答:B超检查还算正常,但还需要结合血常规血脂等指标检查下结论,可适当增强运动,清淡饮食等。有时候一两句话,就能消除顾虑、化解抱怨。


好事好事

真要做做好


“65岁以上常住老年人每年一次免费体检”,对于这件惠民利民的好事,政府部门投入巨大。在部分街道居委会发放给居民的体检通知上,明确写着“项目价值330元”,并清晰地注明“全部减免”

体检通知


但如果,这中间存在着太多的“慢三拍”和“不知道”,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,更会极大降底“惠民工程“的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

事实上,许多老人对于2个月后才能收到体检报告表示“不可理解”,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释,出报告只需2周至4周。可居委会从“领报告”到“送报告”,却要几经周折。


为此,老人们连连摇头:

2个月后才能拿到报告,要是真有啥急毛病、大毛病,这还来得及吗?!


帮忙君在采访中还了解到,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“体检报告的免费解读”。但因为“该说的都没说”,老人们对此知之甚少,面对报告上一大堆的指标数据,只能在“看不懂”“无解读”中,使其成为了“呒啥用场”的“摆设”。


对此,不少老年市民建议:


■ 在免费体检中,加快建立意见的收集和反馈机制,根据老人的实际“体验感”,推动相关措施的不断完善,有效提升服务质量;


■ 对免费体检实施全流程监督,包括惠民政策公示、惠民措施落地等,并列入相关考核,让老人有真获得,能真满意。


帮侬忙工作室

新民晚报